巩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循环农业创新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循环绘 [复制链接]

1#
哪家医院能治愈白癜风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是指在人、科学技术和自然资源的大系统内,整个企业生产、资源投入、产品利用及其废弃物产生的过程中,把依赖传统型资源消耗的呈线性趋势增长的经济转变成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1]。循环经济强调“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后来循环经济运用到农业中,逐渐开始形成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思想。即农业发展必须尊重自然发展条件,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功能,保持生态平衡。

循环农业是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利用物种多样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在农林牧副渔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力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打造了新型的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成就出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环境:同时,开辟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搭建独立成熟的单一或多种复合农业模块的经营方式,充分利用中国地大物博的优势,既根植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改善,又跨区域调配资源,形成更广义空间上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我国年-年,将建设个左右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年)的通知》“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属于过程性、输入端和输出端方法,循环农业模式,也应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实践

目前,我国各地已经探索出许多独特而实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种养加工复合模式、立体复合循环模式及物质再利用模式3种常见模式。

种养加工复合模式

该种养模式是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核心的种、养、加工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简称种养加工复合模式),其采用清洁生产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该模式依托并整合当地优质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的循环经济,延伸价值链条,促进当地特色农业发展。

通过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如沼气、畜粪等的利用。

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等作为沼气基料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农田地力培肥、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等工作,探索“一气两沼”综合利用模式。开展沼渣、沼液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推行”猪-沼-果(菜、粮、桑、林)”等循环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

案例:菲律宾玛雅农场

菲律宾的“玛雅农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玛雅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鼓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

到了年,农场已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他们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这样的生产过程由十符合生态学原理。

在农场内已经形成了农林牧渔产品的联合生产,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就能保持高额利润,并且还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

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文化为灵*,以创意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途径,通过农业与文化的融合、产品与艺术的结合、生产与是生活的结合,将传统农业的第一产业业态升华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功能,将以生产功能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化为兼具生产、生活和文化功能的综合性产业。该模式可实现当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当地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促进当地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当下正流行的乡村游、休闲农业游、农庄、民宿等。

立体复合循环模式

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循环模式

“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循环模式是利用修剪下来的桑枝条,磨成粉用作种植黑木耳的营养基,黑木耳生产结束后,菌渣作有机肥还田,培肥地力。实现“桑枝条——黑木耳——水稻”三大产业的良性循环。

这种生产模式既能提高桑枝条和黑木耳菌渣等农业废弃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因桑枝条腐烂和黑木耳菌渣乱丢乱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可以充分利用冬闲田,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田利用率,获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桑农、稻农增收的新渠道。

移动大棚生态养鸡”循环模式

“移动大棚生态养鸡”在菜地里搭建简易大棚养鸡,实行鸡—菜—稻轮作。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一是可以节省土地资源。二是降低运行成本。三是有利于鸡病防治和疫情控制。四是有利于提高鸡的品质。五是能有效增加土地肥力,减少环境污染。

“鱼-桑-鸡”模式

在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试验表明,每千克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25千克,年产鸡粪千克,相当于给桑园施标准氮肥18千克,磷肥17.5千克。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利用生物循环系统的建立,改善环境、培肥地力、增加产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土地的集约使用,合理规划时间与空间,实现土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的最优发挥。

例如,江苏省东海县近年来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县在82%以上的新栽桑树、林园中套种了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放养鸡、鸭、羊,发展多层次立体循环农业。再如石湖乡的“桑-蘑菇-蔬菜”模式,将桑枝、桑叶做基料,选择多层架构立体栽培蘑菇等草腐型食用菌,再以其菌渣做基肥还田生产蔬菜,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物质再利用模式

所谓物质再利用模式就是在物质的使用过程中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由于对农业废弃物的消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采用这种方式可缓解环境压力,将废弃物污染转化为资源。如湖北省实施的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茶生态农业模式,就是利用中间产物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猪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可用来发酵,生成的沼气可用于日常生活,同时可将沼液、沼渣当作肥料用于种植蔬菜、水果和茶叶等。

日本循环农业模式的核心是从终端控制,将农业污染物变成新的资源,即“再循环”模式。如日本菱镇将下水道的污泥、家畜粪便、农业废弃物有机物投入到专门的发酵设备中,通过发酵产生甲烷气体用于发电,剩余的其他残留物进行固液分离。其中,固体成分通过再干燥成为肥料,液态部分通过处理后进行排放,充分体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物质再利用模式的适用范围较广,没有地形、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都可广泛应用。例如,致力于探索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的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德青源公司),是一家大型现代化蛋鸡饲养企业,该公司通过全球领先的农业废弃物沼气发电技术,将每年10万吨鸡粪成功转化为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和16万吨有机肥料,供应周边农户的电力、热力等生物质能源,实现二氧化碳年减排8.4万吨。德青源公司每年除了销售鸡蛋带来收入之外,生态农业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发展循环农业的建议

近年来,农民种植结构与养殖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针对农业结构和资源丰富的长三角地区,农业、渔业、林业对循环农业模式的选择应从本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做到以下方面/p>

(1)选择立体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模式,采用稻鸭共育、稻虾连作等种养结合模式;优化农业发展模式和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2)循环农业的发展可带动企业发展,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一体化模式,将种、养、加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销售等模式延长产业链,实现对生物的循环利用。

(3)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和绿色食品成为人们的优先选择,应大力推广生态观光型发展模式,建立生态农业园、农家乐、特色民居、文明新村等模式,形成一个闭合式的生物链,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