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构建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格局 [复制链接]

1#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加快城镇污水处理等提出了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国务院制定颁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各地各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取得积极成效。截至年底,全国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达2.3亿立方米/日,污水管网长度61万公里,分别是“九五”末的10倍和5倍,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但由于管网底数不清、建设长期滞后于城市发展需求,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和欠账问题还十分突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长效保障机制、制定标准以及科技支撑等方面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9月10日,全国政协召开“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双周协商座谈会,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部委负责人齐聚一堂,为进一步补齐我国在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短板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在此之前,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已组织调研组赴河南、四川,实地深入考察城镇污水管网排查改造、污水收集处理、污水再生利用等工作情况,还委托北京、江苏两地政协进行了协同调研,为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召开做好了充分准备。

与会人员表示,做好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对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十四五”开局的重要节点,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污水收集处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及时总结评估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的成绩和不足,促进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同落实好“十四五”规划有关任务。

■知“家底”才能识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治水上有一个问题非常迫切,“就是要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

“这项工作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来不得半点含糊,要明确目标、远近结合、全力攻克,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宝顺如是说。

从何做起?张宝顺认为首要任务便是摸清底数,尤其是要集中力量摸清城镇污水管网等设施底数,掌握管网总数、空白区分布,以及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亟待更新修复数量,“只有摸清‘家底’,才能知道短板和弱项在哪里,才有可能尽快补齐各类短板。”

“老旧城区地下管道的铺设和养护就是其中一个重点。”通过视频连线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力高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若虹在调研中发现,老旧城区过去忽略地下管道的铺设,很多排水管与市政管道尚未连接,甚至没有排水设计,雨污分流也不足,污水收集率普遍不高。

“建议加大对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维护方面的投入支持力度,针对社区管网建设质量和后续养护不到位的问题,可以在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物业管理区域相关管线和设施的维修养护。”黄若虹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也对地下管道的建设运维问题十分重视。他介绍说,我国城市地下管道规模巨大,仅排水管道总长度超过70万公里,年久失修普遍存在,管道渗漏、腐蚀、开裂、沉降等病害得不到及时处治,致使漏失大量水资源、降低污水处理效率、黑臭水体不能根治、影响城市排涝防洪、引发城市道路坍塌等。长期以来,地下管道运维人力财力投入不足,检测修复技术发展缓慢,满负荷管道检测、小口径管道快速清淤、管道外土体松散及脱空隐蔽病害诊治等技术难题亟待破解。

“目前,住建部部署的摸清地下管网‘家底’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海量的管道检测数据分析和病害诊断任务十分艰巨。建议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和技术团队,对排水管网检测结果进行集中会诊,分类诊治,对症施治,全面提升排水管网病害诊治水平。”王复明说。

■干到什么样才算干好了?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原部长、党组书记鄂竟平认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应紧紧盯住污水收集、合理确定污水处理能力、确保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良性运行这三大要点,抓住要害,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良性运行这三方面干到什么样才算干好了?鄂竟平说,这些应该尽快说清楚,越明确越好。

“当前各地各城镇地下管网建设与管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均有标准不科学、规范不明确、运行不合理的问题,各城镇污水处理的具体目标、任务,干多干少没有标准,污水处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五花八门,没有说清楚责任。强烈建议尽早完善污水处理的规范、标准、制度,明确建设与管理的准确目标、工作任务,全面理清责任,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制。”鄂竟平表示。

全国政协常委、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提出了工业废水并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标准支撑问题。

“不同工业废水的污染物成分相差很大、浓度较高,当它们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时间不确定时,很容易引起城镇污水处理厂生化系统中碳、氮、磷等物质失衡,导致排放不达标。而工业废水中可能含有的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污染物、致病性微生物,在现行纳管标准中也未受限制,很可能会通过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进入地表水。”

在石碧看来,工业、工业园区废水通过必要预处理后,纳入城镇管网统一处理,从经济、实用、效率的角度看,是目前较优的方案,这种模式没有必要完全改变,但在管理及科技和标准支撑上急需加强。“应由地方环保部门牵头,做好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污水排查工作,细化明确鼓励和禁止接入的工业行业名录,确定评估程序和接入标准。采用COD和综合生态毒性双指标评价纳网条件,对多次综合生态毒性检测合格的工业废水,可以放宽检测次数。”

张宝顺也提出科学制定标准,创新管理机制。“应差异化制定污水处理标准,使其与水功能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污水再生利用去向相匹配。科学制定雨季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标准指引,调整工业园区及工业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深入推进厂网河(湖)一体化运行,试点‘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实现项目投建管运一体化和设施运维集约化、规模化。”张宝顺说。

■补好科技创新这一“课”

污水处理与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从来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次会上,多位委员和专家表达了对此问题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