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患者产生的污染物(包括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是新冠肺炎病毒传播的载体之一。生态环境部下发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工作的通知》(环办水体函〔〕52号)中规定了对新冠病毒污染的医疗污水进行应急处理和杀菌消毒的具体要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疗机构做好污水处理工作对阻止新冠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概况
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养于一医院,现有东湖院区、象湖院区和高新院区,其中象湖院区(以下简称“院区”)是江西省新冠医院及唯医院。院区西南侧的感染楼用于发热门诊和传染病患者收治,于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楼共有5层,建筑面积约为㎡,设计床位数为张,其中包括负压ICU床位10张。该建筑四周采用围墙分隔,出入口均进行管制。作为一个独立的医疗区域,建筑内配套设施齐全,包括检验中心、DSA、MRI、CT、DR,能应对突发重大疫情下的患者收治工作。
感染楼的排水系统独立建设,与院区其他建筑的排水设施分离,楼内产生的污水、废水经过统一收集后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单独的管道排入院区西北侧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通过市政污水管网排入附近的城镇污水处理站。
二、污水处理设计参数
(一)设计污水处理量
按照《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中的定额用水量计算,感染楼的设计最大日用水量为80.2m/d,最大时用水量为13m/h。《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中的第4.2.2条规定,医院污水处理工医院用水总量的85%~95%确定,该数值考虑了水的蒸发和管道泄漏。具有传染性的污水、废水不能泄漏,因此感染楼的设计排水量按其设计用水量的%确定,最高日排水量为80.2m/d,最大时排水量为13m/h。
(二)设计污水进水水质
对于感染楼的污水水质,除新冠病毒外,其他医院污水水质经验数据。《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医院污水水质指标参考经验数据,但本项目的设计污水进水水质参考的是医院东湖院区的经验数据(表1)。
(三)设计出水水质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的要求,院区感染楼污水预处理消毒药剂选用次氯酸钠溶液,保证消毒接触池接触时间1.5h,接触池出口总余氯控制在6.5mg/L~10mg/L。预处理后的污水经过脱氯后排入院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网。《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中的第4.1.2条要求“县级及县级以上或20张床位及以上的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污水排放执行表2的规定”,直接或间接排入地表水体和海域的污水执行排放标准,排入终端已建有正常运行的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的下水道的污水执行预处理标准;因此院区的污水排放可以执行预处理标准。但当地的市政污水管网还在建设当中,污水须排入临时的市政污水管网,并通过提升泵站输送至较远的城镇污水处理站。为确保污水输送的安全、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院区污水处理站设计的出水水质采用排放标准。预处理标准和排放标准的主要控制指标见表2。
三、污水处理工艺
象湖院区污水处理站的设计污水处理量为m/d;其中传染性污水的处理量为80m/d,采用完整的预处理、二级深度处理和消毒工艺,符合国家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的要求。
(一)污水预处理
感染楼的污水预处理原设计方案为通过独立管道将污水输送至院区污水处理站,采用臭氧消毒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与院区的其他污水一起进行二级深度处理和消毒。在感染楼建设过程中考虑到该楼离院区的污水处理站较远,污水输送距离过长(大于m),存在一定的渗漏风险,为减少输送过程中污水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在感染楼化粪池前增加了消毒池,消毒池后设置脱氯池,消毒后的污水经过脱氯并在化粪池中停留36h后排入院区污水处理站。图1为感染楼污水预处理工艺图。消毒池和脱氯池为地下钢筋混凝土建筑,含氯的消毒剂对钢筋混凝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两个池体内壁均采用环氧树脂加玻璃丝布(五油三布)进行防腐防渗处理。为充分保证消毒效果,24m的消毒池容积比计算值稍大。感染楼于年7月投入运营,截至目前未收治过新冠肺炎患者。如建筑内收治了新冠肺炎患者,医院感控处的要求以2次/周的频率对出水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对消毒池的出水进行采样检测(1次/周),根据余氯值的变化调整消毒加药计量泵和脱氯加药计量泵的加药速率。感染楼刚投入运行时,污水日产生量约为20m后来陆续增加到50m左右。通过监测发现,消毒池内每立方米污水投加0.5kg次氯酸钠溶液(浓度为10%)时,采样口测得的消毒池余氯值为7~12mg/L;脱氯池内每立方米污水投加浓度为10%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用0.25kg固态硫代硫酸钠配制)时,测得的脱氯池出口余氯值为0.5~3mg/L。消毒池的余氯和脱氯池出口的余氯指标能满足预处理出水要求,图2为消毒池余氯值和脱氯池出口余氯值监测数据。
(二)二级深度处理和消毒
传染性污水经过预处理后与院区的非传染性污水混合,被提升至调节池;然后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MBR膜池进行生化处理;处理后的污水经滤膜进入产水池、消毒池,采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3。
院区规划的污水处理站占地面积约为㎡,主要池体为地下钢筋混凝土构筑物,风机房、脱水机房、加药间、除臭间、控制室等设备间设置在地面。院区的污水生化处理选用了工艺较简单、占地较少、污泥产量低的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该技术的微生物浓度较高、容积负荷大、耐负荷冲击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被广泛应用。
为保持生化处理池中微生物的活性和控制池中的污泥量,MBR膜池设置了在线仪表用于监测水中溶解氧浓度和微生物浓度。当水中溶解氧浓度较低时,加大风机房内的磁悬浮风机对好氧池和MBR膜池的曝气量,确保微生物活性的同时防止污泥沉淀板结。当微生物浓度过大时,脱水泵将污泥混合液提升至脱水机房,叠螺脱水机让污泥与PAM阳离子剂结合形成泥饼并被排出,污水回流至调节池中重新处理,排出的泥饼被收集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为防止MBR膜池中的滤膜被污泥堵塞,产水池中的反洗泵每隔6min对滤膜进行2min反冲洗,保证滤膜的产水能力。从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污水处理后的主要控制指标比较平稳,满足排放要求。
四、结束语
医院象湖院区作为新冠医院,其感染楼的给排水系统与普通医疗区域的给排水系统分离,在感染楼外就近设置了用于预处理的消毒池,并提高了排放标准,降低了传染性污水传输过程中的病毒传播风险。
内容来源:《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年9期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