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印刻在头脑中,体现在行动上。
年,全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坚定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9%,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4.9%、5.9%;黄河流域宁夏段15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为80%,黄河宁夏段出境断面连续两年保持II类水质,地表水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11个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III类水质比例为81.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序推进,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的基础日益雄厚。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与宁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和实践。
亮点一:
年,我区狠抓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主体责任履行更加到位。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的57项具体问题,年底前完成整改的39项问题中,完成整改33项,目前正在组织评估验收;件转办群众信访投诉件中已办结件。
亮点二:
推进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治,巩固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完成“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淘汰燃煤锅炉等大气污染治理项目个,城市建成区20蒸吨燃煤锅炉基本“清零”;有序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全年新增新能源汽车辆,报废老旧车辆;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组织开展重点企业碳排放核査等工作。
亮点三:
坚决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有效改善全区水环境质量。35个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22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废水实现集中处理,取缔工业企业直排口58个,13条重点入黄排水沟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银川市、吴忠市成功创建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完成地表水型水源地整治。
亮点四:
严格管控土壤环境,稳定保持清洁安全水平。着力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调査、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范调整畜禽养殖禁养区等重点工作,发布首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紧盯工业园区固废贮存场配套率低的问题,全区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残膜回收率达到91%,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亮点五:
强化系统治理,协调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争取中央资金20亿元推进石嘴山市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建设,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初见成效。持续推进“绿盾”行动,深化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等自然保护区整治及生态恢复。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相关成果获得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铜奖。
亮点六:
积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担当作为。深入推进宁夏“三线一单”研究、深化“放管服”改革等举措,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不见面办理率达到%,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减少了50%以上,全区生态环境系统审批建设项目环评个,涉及投资亿元。
亮点七:
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支撑保障基础更加坚实。深化机构改革,完成生态环境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整合和人员定编定岗,如期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保护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全区生态环境系统人员机构编制得到有力加强。出台《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4个地方法规,制定《自治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办法(试行)》等“8+1”制度,修订《自治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探索建立企业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
年,全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变化。
水
地表水
●年全区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黄河干流宁夏段6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II类
II~III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56.4%
IV类比例25.6%
●1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点位)水质优良比例73.3%
地表水劣V类水体断面“清零”
●全区9条黄河支流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全区8个沿黄重要湖泊(水库)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氟化物化学需氧量
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
11个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III类标准比例81.8%
主要入黄排水沟
●21条主要排水沟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I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42.5%
IV类比例24.2%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氟化物化学需氧量
取耗水量
全区取水量69.亿立方米
全区耗水量40.亿立方米
土地
土壤环境质量
●50个基础点位土壤环境质量未出现无机及有机污染物超标现象。
土地资源
●全区共有农用地.54万公顷,其中耕地.34万公顷,牧草地.80万公顷;建设用地32.68万公顷,含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7.61万公顷。
水土流失
●全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24.29%。
●水力侵蚀平方公里,风力侵蚀平方公里。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年,全区完成家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建设,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3%。完成家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
●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9%。
化肥农药用量
●全区化肥使用量为.2万吨,同比减少1.06万吨,化肥利用率达到39.6%。
●农药使用量.9吨,同比减少.4吨。
残膜回收
●中南部地区共建有农用残膜回收加工企业16家,建立农用残膜回收网点个。
●中南部地区完成残膜回收面积万亩,回收残膜2.04万吨,加工颗粒.8吨,残膜回收率达到91%。
秸秆综合利用
●全区水稻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全覆盖,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
大气
环境空气质量
●全区五地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87.9%
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
最低比例81.6%最高比例93.4%
●优良天数比例90%以上的城市1个
优良天数比例80%以上的城市4个
●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2.1%
轻度污染为8.9%
中度污染为2.2%
重度污染为0.3%
严重污染为0.7%
●全区五地市平均优良天数达到天
6项污染物监测浓度为3降1平2升
PM10平均浓度8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9%
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
●按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空气质量由好到差依次为:固原市、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
●按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变化率评价,五地市城市空气质量均改善,改善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银川市、中卫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
剔除沙尘天气影响后
●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29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66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
●8个市辖区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
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
●14个县(市、区)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0.1%
酸雨
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6.55~8.46。全年未监测到pH值小于5.6的降水样品,全区未出现酸雨现象。
沙尘天气
●全区共出现19次沙尘天气过程:一级沙尘天气(浮尘)9次;二级沙尘天气(扬沙)7次;三级沙尘天气(沙尘暴)3次;未出现四级沙尘天气(强沙尘暴)。五地市环境空气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全区首次沙尘天气发生时间同比提前6天,沙尘天气过程增加2次。
●沙尘污染强度和危害程度同比有所减弱。
自然生态
生态质量
●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为“一般”。监测的22个县域中,生态环境质量为“良”的县域4个,“一般”的县域18个。
●原州区、泾源县、隆德县和彭阳县为“良”,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14.3%;其他县域均为“一般”,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85.7%。
生物多样性
●全区有脊椎动物5纲30目87科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62种。
●各种野生植物科属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国家11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
自然保护区
●全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4个,总面积.45平方千米。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面积.49平方千米。
●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96平方千米。
湿地
●全区湿地面积20.7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左右(不包括水稻田),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类。
●湿地型自然保护区4处,其中国家级1处,自治区级3处。
●湿地公园24处,其中国家级14处,自治区级10处。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处。
●湿地保护率55%。
森林和草原
●全区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5.2%。
●全区天然草原面积为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0.2%。
声环境
●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53.5分贝
●道路交通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65.6分贝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
昼间平均达标率为98.0%
夜间平均达标率为87.2%
辐射
●全区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
●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控制限值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气温
全年平均气温9.4C,较常年偏高0.9C,系年以来连续第23个偏高年;5月气温偏低,7月持平,其余各月均偏高,其中4月偏高3.6C,为年以来同期最高。
降水
全区平均降水量.7mm,比常年(.2mm)偏多27%,为年以来连续第9个偏多年。
气象灾害
全区出现18次暴雨洪涝灾害天气过程
全区出现18次风雹灾害天气过程
全区遭受低温冻害和雪灾2次
全区境内发生1.0级以上地震共计84次
全区范围内共发生12处地质灾害险情和8处地质灾害灾情
农村环境
●农村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基础设施
●截至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3.66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95.7%。
●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98%以上。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7.97%,同比增长了0.96%。
能源
●全区原煤产量.9万吨,比上年下降4.6%;发电量.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
●全区电力装机容量为.9万千瓦,同比增长12.3%。
●全区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比重达39.2%,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占全区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8.2%,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
(来源:宁夏日报)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矩阵
原标题:《重磅!宁夏发布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