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验案
指导老师马建辉(曹东义赵振兴整理)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是对称性多关节炎,以双手、腕、肘、膝、踝和足关节受累最为常见,病情逐渐发展加重,最后可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功能丧失而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痹证”“历节病”,是一种异质性、系统性疾病。异质性是指患者遗传背景不同,引起的病因可能也不是单一的,因而发病机制可能也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亚型,表现为病程、轻重、预后、结局都会有差异。系统性是指本病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引起系统性病变,患者可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血管炎、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肾淀粉样变以及眼部疾病(如巩膜炎、虹膜炎)等表现,血清中可查到多种自身抗体。
笔者曾经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治疗数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取得很好疗效,现将其中的典型病例阐述如下:
王某,女,33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两年,两年前双手关节晨僵肿痛伴活动不利开始起病,曾在外院治疗后症状缓解,两年来一直服用来氟米特片,病情时发时止,初诊时患者双手指近端指关节肿胀,两腕关节肿,按之灼热疼痛,伴有晨僵,活动后减轻,形体偏瘦,畏寒,胃纳少,睡眠差,心中烦,舌质暗,舌苔白腻,舌边尖红,脉沉细,月经量少,周期延后。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血沉45mm/H,C反应蛋白12;根据舌、脉、症辨证为寒热错杂,湿阻络脉,治宜寒热并调,宁心除烦,活血通络。
处方:炒苍术10克,*柏10克,白茅根15克,菝葜20克,丹参20克,炒苦杏仁10克,薏苡仁15克,白寇仁10克,太子参15克,合欢皮10克,夜交藤30克,乌药10克,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7付,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配合中药浓煎熏洗,处方如下:伸筋草30克,透骨草20克,豨莶草20克,独活15克,秦艽20克,威灵仙30克,红花20克,川乌5克,草乌5克,青风藤20克,海风藤20克,桂枝10克,忍冬藤20克,鸡血藤30克,络石藤20克。
7日后复诊,患者手部肿胀开始减轻,晨僵现象仍在,关节按之灼热感减轻,胃纳开始增多,睡眠稍好转,舌质暗,舌苔薄腻,脉沉细,调整处方,内服中药上方基础上加积雪草15克,珍珠母20克,桑枝15克,制何首乌10克,外用中药不变。
15天后再次复诊,患者手部肿胀明显减轻,晨僵现象亦开始减轻,关节按之灼热感消失,胃纳增加,睡眠改善,心中烦减轻,舌质暗,舌苔薄腻,脉沉细,复查风湿四项:类风湿因子49,血沉17mm/H,C反应蛋白2.7;守上方不变,再服3个月。
按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小关节滑膜所致的关节肿痛,继而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因严重骨质破坏、吸收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功能障碍。在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24-0.5%,女性多于男性,约2-3: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最多。本病多为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致残率较高,预后不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根治方法。
本例患者是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手指近端指关节肿胀,两腕关节肿,按之灼热疼痛,伴有晨僵,活动后减轻,形体偏瘦,畏寒,胃纳少,睡眠差,心中烦,舌质暗,舌苔白腻,舌边尖红,脉沉细,月经量少,周期延后。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血沉45mm/H,C反应蛋白12;根据舌、脉、症辨证为寒热错杂,湿阻络脉,治宜寒热并调,宁心除烦,活血通络。处方中苍术、*柏清热利湿,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组成三仁汤,具有宣通气机,清热利湿之功,白茅根、丹参凉血活血,太子参、合欢皮、夜交藤益气养心,改善睡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配合温阳通络,活血化瘀的中药熏洗外用,直接作用于患处,正是中医“外治之理即是内治之理”的体现。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类风湿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睡眠质量大多不高,而睡眠质量差又反过来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所以,在本例中除了治疗类风湿的药物之外,还加大了改善睡眠的药物的应用,合欢皮、夜交藤、珍珠母都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这也是本例取得显著效果的其中所在。
作者简介:马建辉,男,医学硕士,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现工作于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康复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