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C
年第9卷第10期
DOI:10./j.issn.-..10.
编者按
目前临床针对眼睑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修复手术主要采用自体唇黏膜以及邻近皮瓣转移、异体巩膜移植,不过对于两种修复手术应用效果的对照研究报告尚少。
有研究发现传统自体组织作为修补材料并发症较多,取材时也会为患者带来创伤、疼痛,严重还可对眼部功能造成影响,采用异体巩膜移植更具优势。
本研究比较异体巩膜移植修复与自体唇黏膜以及邻近皮瓣转移修复的美容效果,现报道如下。
如想阅读全文
欢迎订阅《中国医疗美容》期刊
临床资料
选取眼睑肿瘤切除后眼睑缺损患者21例(21眼)进行研究。根据修复方法不同分组,分为A组11例(11眼)和B组10例(10眼)。
A组: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4.86±9.21)岁;上睑4例,下睑7例;左眼6例,右眼5例。
B组: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13±8.97)岁;上睑3例,下睑7例;左眼5例,右眼5例。
临床方法
A组采用异体巩膜移植
异体巩膜来源于因绝对青光眼、眼球破裂伤,同时无传染病而摘除的眼球;在无菌环境下取材,剪除巩膜外软组织,清除眼球内容物,特别是巩膜面色素组织;残余的巩膜被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被置入95%乙醇溶液中浸泡3d,然后被置于75%乙醇密闭瓶中,-4℃环境保持待用。
手术时巩膜被置于生理盐水10min后复谁使用。巩膜被修剪至眼睑缺损的形状;其巩膜的浅层朝向角膜,深层面朝向皮肤,置于眼睑缺损处。下睑缺损创面修复中先在修剪的巩膜片置于分离的结膜囊内,然后间断缝合结膜和巩膜片下缘;若结膜缺少,无法覆盖巩膜片,则先将结膜缝合之后,然后褥式固定巩膜片于皮肤及眼轮匝肌,部分巩膜稍微凸出眼睑缘。上睑缺损创面修复中手术方式为先将修剪创面为矩形,然后内外眦皮肤做垂直弧形切口,钝性分离眼轮匝肌,充分暴露内外眦韧带,取巩膜片缝合于内外眦韧带固定,之后间断缝合巩膜片上缘与上睑提肌。手术完成后进行7d的加压包扎,并予以抗感染治疗。
B组采用自体唇黏膜以及邻近皮瓣转移修复
将患者下唇翻转,以美蓝画出所需要的唇黏膜的范围,予以口腔内碘伏漱口、口周唇外围10cm范围酒精消*、局部利多卡因麻醉,按之前美兰标识切取全层唇黏膜,并适当修剪,剔除粘连唇腺,修剪成薄片后保存待用。供体区下唇修剪成纵向梭形,边缘潜行分离,止血后进行直接拉拢缝合处理。邻近皮瓣根据残余皮肤及难易程度就近选取。手术时将自体唇黏膜上皮层向角膜放置于缺损处,并对位缝合处理。然后做眼睑皮肤缺损大小的带蒂皮瓣,旋转至缺损处对位缝合,术后处理与A组相同。
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
临床结果
两组睑裂长度及高度差值变化
两组修复前的睑裂长度、睑裂高度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A组修复后的睑裂长度、睑裂高度差值与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两组美容评分变化
修复前,两组美容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组修复后的美容评分明显较B组高(P<0.05),见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A组修复后感染、上睑下垂、缝线崩脱、睑缘切痕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详细结果请阅读原文
讨论分析
医疗技术的发展使眼睑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修复得到新的进展,异体巩膜移植材料逐渐在临床推广,异体巩膜具有材料来源丰富、易保存、材料硬度和张力适中、不容易发生排斥反应等优点。另外巩膜是一种具有韧性的材料,因此巩膜被作为移植物时,可提供支持结构,并且可以为宿主的细胞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另外其组织结构致密,细胞含量少,抗原少待巩膜溶解后由纤维组织代替,因此异体巩膜移植排斥反应少。可作为替代睑板的生物材料。
由于异体巩膜存在溶解,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术后患者的移植物可能减少,因此在异体巩膜移植修复眼睑肿瘤切除后缺损的过程中,异体巩膜移植片应大于缺损处2mm,缝合将异体巩膜露出皮面1mm,同时将多余松弛的眼睑皮肤切除,以防止术后眼睑内翻情况发生;上眼睑缺损缝合时一定要严密缝合提上睑肌残端腱膜和异体巩膜;而下睑缺损缝合时需要将异体巩膜片与眼轮匝肌固定,以此保证眼睑正常开闭功能。手术后还应注意加压包扎力度:过重会对血供造成影响,会对眼球形成压迫,从而影响视功能;而过轻或不包扎容易形成皮下血肿。
作者简介
吴松一,周瑞武
李贵洲,戴丽霞
(医院)
《中国医疗美容》月刊
为方便广大作者投稿
特此发布年12月的刊期安排:
年第12期截稿时间12月20日
请作者根据刊期安排合理选择投稿时间
CN11-/RISSN-
知网万方收录
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卫健委主管中整协主办国家级期刊投稿电话-网络投稿:zgylmr.org.cn
/
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扫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