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看见了一篇年ARVO的poster我就开始很激动:Anultrasound-basedbiomarkerofmyopiaintheguineapigsclera,纽约riverside一堆人做的(这堆人先前在用超声弹性成像进攻前列腺等肿瘤,最近画风一转,研究巩膜和软骨,这样有积淀的工科大佬令我十分心动,甚至都没有反思为什么他不继续做前列腺癌)
但是他的结果非常可观!把离体的guineapig眼镜后巩膜做超声弹性成像+他独创的什么量化算法,算出来的弹性率和眼轴长、屈光力相关度很高,R=0.8左右;这就预测了眼轴伸长的速度了!
为了论证他的方法是最优的,我开启了盲目的影像工具的尽调之旅:
首先是摸工具。我大概摸清了三大主流波:OCT(光相干衍射),超声(声波),声光成像(Photoacousticimaging);弹性成像是另一个维度的测量,可以分为OCT弹性成像(OCE)和超声弹性成像(USE),主要是附带了一个发出扰动的装置-比如声辐射力(AcousticRadiationForce,ARF)和压电传感器(PiezoelectricTransducer,PZT)用来诱发组织内部振动,发送和接收波还是那三大主流波。
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弹性成像之前的各种生物力学测量仪都没有成功,为什么会认为弹性成像会成功?
弹性成像之前的生物力学测量还有各种tonometers(Schi?tz,Goldman,pneumotonometersandtheOcularResponseAnalyser,他们的思路与其说是测量巩膜的弹性,不如说是测量整个眼球的弹性,思路比如有在角膜缘加压,看眼轴的伸长程度;逐帧分析脉络膜的起伏,观察眼球的相应起伏....)
我的判断是,第一,这样做只能得到global的概念,无法得到local的details,所以我选择不作考虑,因为过于简陋、指标单一,而近视的巩膜creeprate在各个位置都不一样,不能平均来看;我倾向于先从复杂入手,足够多的细节能给人类足够多的知识,至于快速、便宜的完成筛查,是下一步的事情;第二件事是,如果这么简单地方法够好,早就出结果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弹性成像起码是碾压式的创新。
然后,还得摸一摸这些波在巩膜生物力学的应用都进展到什么程度了。我参考了myopiainimaging和我的近视研究圣经IMI,不得不说——在眼组织生物力学测量这方面,除了角膜,剩下的都是零星成果,不成气候。
挖掘了一圈之后发现,用超声弹性成像的有,在高度近视和青光眼都做过;用OCT弹性成像的也有,居然是为了测视网膜弹性来预测AMD真是.....适应症角度清奇。
那么就是OCE和USE的抉择了!
OCE好处是清晰,坏处是只能测量前节;USE的好处是可以透过不透明间质看到faraway的巩膜,坏处是实在太粗糙。
昨天我还没搞清楚B超有多粗糙,直到今天轮转B超组,B超下的巩膜前界膜和后界膜极其不清楚;采访了B超老师,顺带老师说超声弹性成像原来有这个机器的,大多是眼肿瘤的人在做,但是最近寥寥。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电生理,电生理作为年前后的一波热潮,因为不完全客观+干扰很大(需要技师做叠加多次才能出来合理波形)做一次耗时太长,极大地限制了使用。反观OCT,靠着极强的精度和可重复性,碾压了不少传统测量器械。
USE暂时搁置。
如果选择OCE作为进一步探索的核心,又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OCT看不到后部巩膜。那么前面暴露的巩膜弹性和后极巩膜弹性的相关度有多高?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如果角膜的弹性成像没有成功,那么巩膜如何成功?
年的Opticalcoherenceelastographyinophthalmology算是我的指南了(希望我明天能看完)
以目前的弹性测量能力,作为眼轴和屈光度以外的第三个筛查选项、给近视小孩儿测量肯定是不可能了;对于高度近视但没出现漆裂纹等标志性眼底变化倒是个好选项,但是*知道目前OCT技术能不能对高度近视进行风险观察,啊
不过话说回来,弹性如果能成为一个指标,也许对青光眼有意义,因为巩膜stiffer,IOP的波动越大,对视神经的影响越不好。嗷,可能这个技术关键还是要服务青光眼
分析到这里我觉得这个选题非常荆棘,希望明天对结尾的最后两个问题的答案能让我看到一点点方向!不要再劝退了QAQ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