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女士88岁的父亲因多脏器衰竭在我院ICU治疗。期间,ICU团队多次全力以赴抢救老人,全心全意照顾老人,用自己双手抚平患者疾苦,为患者驱除病痛,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大爱。王女士作为家属,感同身受,亲自写下了点滴文字,发表在浙江工人日报,谱写了一首新时代医患和谐的共鸣曲。
ICU,生命的港湾
○王珍
这个春节,我88岁的父亲,生命之旅就像过山车,历尽惊悚恐怖。ICU病房外的我们,毫无来由地被扯进一场噩梦中,真切地感受着体内莫名的病*像锋利无情的切割机,极速切割着父亲的肾、肝、心、肺等为生命维稳的器官。甚至奄奄一息、气若游丝这样的状态,在那一刻都是一种奢望。我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医院是天使的臂膀,一次又一次把绝望和无助得几近放弃的我们从泥淖中拉出来。在父亲维持生命体征的支柱一根根断裂倒塌,生命即将停摆的时候,医护人员日夜守候、精心医治,各种救治手段跟进得相当及时,从救命到对患者病痛的抚慰,无微不至。
父亲的身体状况每一天都有新的进展,各项指标一点点向好。有意识了,会睁开眼睛了,能自主呼吸了,喂食流质了……一个个特大喜讯,让我们喜出望外。医护人员竭尽所能,硬是把已经走近生命尽头的父亲,从另一个世界一点点拉回来。他所有脏器重新启动。这真的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医生们救治得非常及时、精准、果断。在和病*抢时间、拯救我父亲病危的生命中,他们表现出了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还有,医院的医疗服务与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技术水平与效率,以及规模、设备等,医院的资质完全匹配,是医院。
在每一天探视时间里,面对我们的焦虑、忧心、惊恐、悲痛,甚至情绪失控,赵医生、韩医生、戚医生、张医生等,每一位轮值的医生、护士,都极具耐心,和颜悦色,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告诉我们,生命垂危的父亲点滴细微变化,给我们以一息若存,希望不灭的信心。
每次看到视频中的父亲被打理得干干净净、被护理得很周到的光景,让我这个做女儿的都有些自惭形秽;常常听他们一口一个“爷爷”“老爷子”,一声声呼唤,就像呼喊他们自己的亲人;“要买些蛋白粉,给老爷子增加营养。就像我们平时要吃鱼吃肉一样。”“爷爷以前是不是胃口很好?今天开始进食,他喝了许多水,还有米汤。”这完全就是在说自己家人的口吻;甚至有一位美丽的护士细致入微地告诉我,给爸爸买的床上护垫可以买小单,她会剪开来再用,这样可以节省一些……原来,医者仁心,可以如此具体实在地落到泥土里,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若料峭寒风中浮动的暗香,让人顿生温暖。
父亲的这次生命历险,是对亲情、爱心的一次大检阅,更让我刷新了对ICU的认识,那是一个救命的地方,是可以托付生命的港湾。生和死曾经是那么近,生和死又可以被拉得那么远。站在ICU门口,我们从最初的悲痛欲绝,到天天都有惊喜,到情不自禁给医护人员点赞。妈妈甚至说,医院,给医生护士跪下来,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在父亲就医过程中,我也真正地感受到了患难中的种种真情。医院医院,始终都有一双双援手在默默地帮助我们。在做磁共振、CT等检查时,那些素不相识的医生、护士、护工、保安、陪护亲友就医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助一臂之力,将父亲从轮椅到检查床抬上抬下。
好朋友阿雅始终是我在凄风苦雨中行走时的航标灯,就像亲姐妹一样,在我心烦意乱、惊慌失措时,医院,让我父亲及时入院得到救治。过年时还不忘特意抽出时间,关切地询问父亲的病情,温馨地叮嘱我,稳住,不要慌乱,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并照顾、安慰好妈妈。从来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
先生很有力量地将一百三四十斤重的父亲抱上抱下,无数回;弟医院,医院的路上,他很有担当地和医生谈话,有条不紊地签字、办理各种手续。让我感到男人还是有用的,他们是可用在刀刃上的好钢!
还有,默默关心着我们的动静,随时准备伸手相助的亲友们,都是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人。
此时,父亲依然在病房中,但我的忧心早已经被敬业的医护人员春风化雨般的言行所治愈,我的感恩一直在继续。
谁的人生又能躲得过生老病死?所以,常怀感恩心,必须的!还有,在可以的时候,不要吝啬你的援手。
科室介绍
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是杭州市医学重点学科——重症医学(感染),有医师9人(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4名),护士30余人。配备10个单间病房(包括2个负压病房)及3个开放式病床;配备美国GE介入中心监护仪,各类中、高档进口有创及无创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床旁血液净化系统,纤维支气管镜等,能开展呼吸循环支持(ECMO)、支气管肺泡盥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人工肝等技术。
点在看
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