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吉英雷曹伟李敏蕙(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
胡冰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恒瑞南京创新药物临床研究及医学转化中心
业主:江苏阿尔文医疗管理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用地面积:平方米
建筑面积:平方米
项目负责人:曹伟
方案创作:曹伟、吉英雷、李敏蕙、侯彦普、钱瑜皎、何之凡、王佳宁
建筑专业:孙承磊、王琪、盛吉
结构专业:钱洋、郭洋波、周元、陈振龙、胥建华
给排水专业:孙毅、李斯源、杨敏、方洋
暖通专业:陈俊、顾奇峰、闫凌、韩冠楠
电气专业:钱锋、罗振宁、刘永刚
设计时间:年-年
图纸版权: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京市位于华东宁镇扬丘陵地区,地形以各类低山缓岗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60.8%。这类用地标高复杂多变,却又非不能建设的悬崖峭壁,因此也成为当地建筑工程基地的一种重要类型。若在此地形中进行医疗建筑设计创作,应综合考虑场地与城市、规划、医疗功能、消防、排水、地下空间等多方因素,寻求多方兼顾的最优解决方案。
坐落医院
恒瑞南京创新药物临床研究及医学转化中心(下文简称“中心”)选址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风景区南麓,城市主干道方前大道以北。中心包含了拥有医院、临床药物研究与试验基地、质子治疗中心以及为满足各功能所需配备的基本行*管理、配套生活用房。
项目基地从最南端方前大道路面5.58米标高起,自南向北逐渐抬升,至基地最北侧红线标高24.8米,基地内高差跨度19米。由于项目基地面积较大,在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东西向的城市支路将基地分隔成南北两块用地。面对复杂的医疗建筑功能、多个标高的复杂地形,设计创作需从多个层面解决地形对使用功能的影响问题。
原始地形
多标高场地与城市道路的衔接
医院建筑使用者大多行动不便,因此,场地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处不仅需要考虑坡度不大于8%的基本要求,还要考虑主要出入口坡度不大于3.5%的要求,以适应非机动车及轮椅的通行需求。
在功能设计上,医院被设置于场地较为平缓的南地块,且该建筑单体一层的正负零标高被统一,通过挡土墙、自然土坡衔接场地与红线外周边道路。
设计团队将南北地块之间的艺术路标高降低,使其两端高、中间低,以满足南地块北侧与艺术路相连接的需求。
考虑到南北走向的山前路、丽泽路的最大坡度要求,在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车流量较少的北段道路坡度,减小南段道路坡度,从而降低两者与艺术路交叉口的标高,进一步降低南地块入口处标高,将南地块场地内部坡度降至最小。
艺术路道路标高的降低导致北地块场地内部高差进一步加大,由于场地北端为6米环山道路,车流进出量很小,而场地东侧与丽泽路毗邻处正处于道路转弯处,也不宜大量车流进出,因此,艺术路成为北地块主要的出入口路段。
总平面图
坡地上的双重限高设计要求
由于本项目用地位于风景区边缘,在规划上有明确的限高要求:南地块限高24米,北地块限高15米,并且北地块建筑绝对高度不得高于南地块。这就要求北地块建筑在顺应地形逐步升高的同时,需逐步降低自身高度,同时必须获得满足需求的建筑面积。在满足基本规范与排水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将南地块场地适当增高,北地块各单体地面标高适当降低,以获得双方较小的高差,寻求最大化的有效设计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南地块场地最高标高高度不得大于南入口广场坡度最大值——3.5%,以满足步行和应急机动车出入要求。北地块场地最低标高高度不得小于南入口广场坡度最小值——0.5%,以满足基本排水要求。
由于艺术路中部低,两端高,且该路中部为北、东、西三方向排水汇入点,易成为雨水大量汇集区。因此,在设计雨水管线时分别沿东侧丽泽路、西侧山前路排放了两条雨水主管,可有效分流排放北地块场地内的雨水。同时,在北地块北侧设计了截水沟,可提前截流山体上流下的雨水,减少场地内雨水的排放量。艺术路中部雨水通过东、西两条水管接入主管道。
用地与限高
综合管线设计示意
顺应地形与功能规划的场地内部高差处理
北侧方山为南京重要风景区,山顶有多条景观游览线与多个观景点,建筑的俯瞰效果尤为重要,于是,在设计中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分别运用半地下、地表退台、地面架空等手法创造出建筑与山体的最佳关系。
通过对周边城市道路的设计调整,南地块南北坡度已小于1%。而为避免建筑形体过大,设计在功能设置上创新采用分中心模式实现建筑体量的有效分割。北地块场地顺应原有地形处理为四个台地,南地块由于更加靠近城市主要道路,且为人流、车流的主要汇集地,按照对外联系程度依次设置质子中心、临床试验及行*中心、临床药物研究中心、院内生活配套楼及动物实验中心。其中,西侧质子中心靠近山体,为半地下覆土建筑,一层入口向南开设于地面之上,北侧覆土则掩埋于山体之中,更好地起到了辐射防护的作用。质子中心屋面覆土与山体自然连接,山体植被延伸至场地内部。
分中心模式
整理后地形
北地块建筑群利用错层的设计手法,匍匐在逐渐抬高的山体表面,而南部建筑则充分利用山地建筑不定基面的特性,使屋面成为了北部建筑的花园。建筑单体之间通过架空的连廊实现室内联系,地面层留给自然山体可组织排水与消防人员疏散。
剖面位置
南北向剖面1
南北向剖面2
多个标高的南北地块联系
南北两个地块建筑之间通过三个标高相互联系:
1.75米标高位于艺术路地面标高以下,在南北地块均为全覆土地下室。在南地块主要设置大型检查类医技设备用房、机动车停车区,在北地块则设置质子中心诊疗区、机动车停车区,两者之间有机动车道相连,并设置转运接驳车,医院患者穿越地下城市道路前来就诊与治疗,同时设置物流传输管廊,实现远距离关联科室的便捷联系。
7.45米标高位于地面之上,平层接入城市道路艺术路,是南北地块对外出入的主要通道。
13.6米标高是南地块建筑二层,通过设计人行景观天桥,跨越城市道路与北地块相连接。人行天桥南端接入南地块建筑入口大厅二层,是医疗街的延续;北端接入北地块建筑二层景观平台,将人流导入北地块医疗街与各建筑入口大厅。
南北地块的三个标高联系
两种并存的消防设计手法
本项目的消防设计包含了两种山地建筑消防设计手法:一种是与山体脱开,疏散至统一的首层标高;另一种是顺应地形,分割多幢建筑,各自定义首层标高。
南地块场地经过设计后相对平整,建筑在场地上与周边道路、地形相对脱开,并在周围形成一圈消防环道,建筑内人员可直接疏散至室外。
北地块为了控制场地内环路纵坡坡度,东侧将消防环道设计成S型,紧贴建筑外轮廓展开,组织各个建筑物出入口;西侧靠近山体,存在一定自然灾害风险,不组织建筑物出入口,而是沿场地边界设置消防环线。场地内部消防车较难到达,分别设置7.6米、12.7米的回车场地,确保场地中部会议中心、餐厅的消防扑救。
北地块建筑群落在室内全部联通,存在多个标高层面与室外地面连接,即多个首层。如果将最低首层7.6米标高层定义为一层,那么北部建筑的一层被埋入的土层较大,甚至没有一层,造成北部建筑无法正常对外疏散。如果将最高首层23米标高定义为一层,那么南部建筑将会全部成为地下建筑,没有一层,虽然能疏散至室外,但防火分区面积远小于地面。因此,北地块建筑群被分为多个建筑单体,每个建筑各自定义一层标高,确保消防设计合理合规。
逐级抬升的地下室设计
考虑到项目工程造价的经济性,各建筑单体地下室埋深标高均控制在10米以内。建筑群落顺应场地坡度,设计了四个地下室底板绝对标高:-2.15、2.95、7.15、16.75。地质勘探结果显示,南地块地下风化岩埋深较深,北地块埋深较浅,因此,北地块建筑组团自南向北地下埋深也逐渐减少,可进一步控制石方量,减少施工成本与难度。
南地块建筑地下室周圈全覆土,地上建筑全部位于室外地坪以上。
北地块科研中心(一)组团、会议餐饮组团、质子中心组团地下二层与南地块地下一层平层相连接,为全覆土地下室,地下一层为半覆土建筑,其南侧置于室外地坪以上,并设置各建筑出入口、平层进入的车库入口,北侧被覆土所包裹,设置从上部室外地坪进入的车库坡道。
1.75米标高平面
7.75米标高平面
科研中心(二)组团地下二层为全覆土地下室,与科研中心(一)地下一层相连。科研中心(二)组团地下一层为半覆土建筑,南侧置于室外地坪以上,设置平层进入的车库入口,北侧覆土,与科研中心(一)一层相连。
12.85米标高平面
科研中心(三)、宿舍组团为同一标高,不设置地下停车库,仅将垂直交通延伸至地下,与北区医疗街系统连成整体,考虑南北地形存在高差,入口从南侧进入,建筑北侧与山体脱开,确保一层房间有充分的通风与采光。
16.75米标高平面
复杂地形上的建筑设计应当以顺应地形为原则,同时又必须满足消防环道与扑救的要求。在进行地面与地下建筑定义时,会进一步带来地上容积率的变化及地上地下防火分区面积的差异问题,这些都应当成为建筑设计创作时需要充分斟酌与考量的关键要素。而医疗建筑由于面积相对较大、功能复杂、内部人员较多、各类流线较多等问题成为复杂地形建筑设计中较难设计的类型。
因此,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建筑可在多个标高设置入口的优势,有效组织不同流线与功能入口;利用扶梯、电梯等垂直交通设备,方便快捷地引导与疏散人流;做好室内外无障碍设计,满足患者与行动不便人群的人性化需求。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