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膜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专访寻找影响眼球缺血性综合征患者视力
TUhjnbcbe - 2021/6/18 16:05:00


  编者按:资料显示,眼球缺血综合征是由慢性严重的颈动脉阻塞或狭窄所致脑和眼的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脑和眼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其作为潜在的致盲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国际眼科时讯》记者特地采访了河北医院马景学教授,请他就眼球缺血综合征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眼球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眼局部的缓慢或突然视力下降;以及一过性黑蒙,即患者在强光下突然出现视力丧失,几秒钟(最长30秒)后视力逐渐恢复。全身表现主要为一过性脑缺血,患者突然出现四肢麻木、无力,甚至无法站立,60%患者有脑梗塞病史。眼球缺血综合征的体征主要为虹膜新生血管,甚至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出血,伴有视网膜动脉阻塞、脉络膜血管循环障碍等。


  总之,眼球缺血综合征的本质特征为眼动脉后的分支全部缺血。眼动脉包括营养视网膜内层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系统,和营养脉络膜、虹膜、睫状体的睫状动脉系统。眼球缺血综合征时,眼动脉后的两大分支动脉系统均处于低灌注、缺血状态。因此,该综合征累及眼前、后节,整个眼球处于缺血状态。


  影响眼球缺血综合征患者视力的主要因素是缺血。缺血早期引起视功能障碍。例如视神经缺血、视网膜后极部缺血引起的*斑缺血性水肿,均会导致视功能障碍。缺血晚期则会引起低眼压、眼压升高、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及晶状体等屈光间质混浊。

眼球缺血综合征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需联合治疗


  眼球缺血综合征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联合治疗包括两个方面:


  1.眼科与血管外科或神经内科的联合。血管外科或神经内科需通过手术、支架或药物解决大血管的阻塞,例如颈内动脉、眼动脉的阻塞;眼科需解决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眼前、后节新生血管等并发症。


  2.眼科治疗也需要不同方法的联合:药物与激光联合,手术、激光与药物的联合。例如,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时,为保留患者视力,首先使用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或前房注射;1~3天新生血管消退后,再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若同时合并白内障或玻璃体积血,需采取超声乳化或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术,包括睫状体光凝。一部分患者在采取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后,仍有部分残余青光眼,眼压不能降至正常,此时可再联合丝裂霉素辅助小梁切除术。原因是若在新生血管存在时行小梁切除术会引起大出血;而在未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前,视网膜缺血产生大量VEGF,VEGF在促进血管生长的同时也促进组织纤维化,若此时行小梁切除术,2个月后成功率为零。因此,行小梁切除术前需使新生血管消退,同时降低视网膜缺血引起的VEGF产生。总之,单一疗法不能完全解决视网膜缺血,需采取联合治疗。

迟发性眼内炎的诊断


  迟发性眼内炎指发生在内眼手术1个月后的感染性眼内炎。若患者内眼手术1月后,出现较为温和的眼内炎,表现为前房闪辉、渗出、视力部分下降,例如由0.8降至0.5。采用抗生素治疗后,炎症消退,但一段时间后又反复发生轻、中度眼内炎。此时,应高度怀疑迟发性眼内炎。迟发性眼内炎前房积脓微量,易被临床医师忽略。首先,可使患者向下看,在下房角观察是否有积脓。其次,一定要散大瞳孔。因为急性眼内炎的细菌感染病灶多在玻璃体内,而迟发性眼内炎的病灶多在晶状体囊袋内。例如,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细菌病灶往往在后囊与人工晶状体之间,瞳孔散大后就会发现后囊上灰白色斑片状感染病灶(即菌斑)。若菌斑被误认为成后囊混浊,采用YAG激光治疗后,会释放细菌,造成炎症突然加重,此时,也应高度怀疑迟发性眼内炎。迟发性眼内炎多为厌氧菌、真菌感染,其*力较弱,因此眼内炎多发生在内眼手术1月后,且较为温和,易被忽视。值得注意的是,厌氧菌或真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且其生长极其缓慢,培养时间至少为1周(一般为2周)。常规细菌培养为有氧培养,很难检测出厌氧菌或真菌。这也是临床上迟发性眼内炎的误诊原因之一。此外,真菌培养基不同于细菌培养基,送检时需注明。即便进行正确的厌氧菌、真菌培养,其阳性率最高也只有60%。为提高培养阳性率,手术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时,同时切开后囊,将带有菌斑的后囊膜直接做细菌涂片。该方法阳性率较高,且可直接将抗生素注入囊袋,行囊袋清洗。相对于玻璃体内注入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总之,迟发性眼内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均不同于一般的眼内炎。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寻找影响眼球缺血性综合征患者视力